[隆眾聚焦]:供應端壓力減緩 聚丙烯市場區(qū)間整理
【導語】近期停車檢修損失量高位,今年僅投產內蒙古寶豐二線及三線,其他計劃新投產裝置均出現不同時端推遲,疊加上游企業(yè)積極去庫,短期供應面存支撐。出口關稅政策影響下,下游訂單增量不足,市場心態(tài)謹慎,邊際需求有所改善,然對于價格支撐作用不強,市場漲勢受限,周內延續(xù)區(qū)間整理。
圖1 聚丙烯分原料來源產能利用率統(tǒng)計(%) |
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? |
數據來源:隆眾資訊 |
本周期(2025年3月21日-2025年3月27日)聚丙烯產能利用率環(huán)比下降0.56%至76.42%,中石化產能利用率環(huán)比下降1.63%至85.49%,本周九江石化、上海石化一線、金能化學、河北海偉、裕龍石化5線等裝置停車,使得聚丙烯平均產能利用率下降。未來揚子石化、濟南煉廠等裝置計劃檢修,且周尾京博聚烯烴一線、恒力石化STPP線等集中停車,使得聚丙烯檢修損失量再度走高。自4月初起聚丙烯陸續(xù)進入檢修旺季,高檢修下產能利用率或低位運行,預計下周聚丙烯平均產能利用率在75%附近。
圖2 中國聚丙烯商業(yè)庫存周數據趨勢(萬噸) |
數據來源:隆眾資訊 |
截至2025年3月26日,中國聚丙烯商業(yè)庫存總量在85.86萬噸,較上期跌7.27萬噸,環(huán)比跌7.81%。上游檢修裝置增多,供應縮量,臨近月底,中間商完成計劃量拿貨,庫存向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轉移,生產企業(yè)庫存下降。下游各行業(yè)開工率出現不同程度上漲,需求端增加,聚丙烯貿易商樣本企業(yè)庫存出現明顯去化。海運價格回落,國內生產及貿易積極交付前期成交出口訂單,港口資源顯現去庫。綜合來看,本周整體商業(yè)庫總量下降。
因此下周供應預測如下:
大類 | 品種 | 用途類別 | 特殊區(qū)域描述 |
聚丙烯 | PP | BOPP膜 | BOPP方面,本周膜料供應比例跌4.93個百分點在3.49%,現貨市場預計穩(wěn)中調整,BOPP終端需求緩慢,膜企訂單跟進存壓力,反饋至原料端或消耗有限,建議產銷率可維持低位。 |
PP薄壁注塑 | 截至3月26日,本周薄壁料供應比例跌3.03%在4.60%,排產比例下降,薄壁注塑PP現貨市場交投氛圍偏弱。需求端表現尤為清淡,當前市場呈現供需兩弱格局,需求端受夏季訂單不足影響難見起色,建議產銷率下降。 ? | ||
PP低熔共聚 | 截至3月26日,低熔共聚生產比例跌0.99%在3.66%,下游新增訂單跟進有限,維持剛需補庫,終端支撐偏弱,建議低熔產品產銷率維持穩(wěn)定。 | ||
PP高熔共聚 | 本周高熔共聚供應比例漲0.72%在9.06%,供應壓力尚可,需求未見明顯提振,然點價、出口等訂單陸續(xù)交付緩解現貨壓力。建議產銷率穩(wěn)定。 | ||
PPR管材 | 截至3月26日,本周管材生產比例跌0.44%在2.78%。隨著溫度持續(xù)回升,房地產項目或有增加,預計PP管材行業(yè)訂單情況持續(xù)向好,建議產銷率上漲。 | ||
PP拉絲 | 本周拉絲料供應比例漲5.37%在28.20%,金三旺季開啟,市場心態(tài)向好,溫度提升給予農業(yè)、建筑業(yè)利好條件,化肥袋、包裝袋、水泥袋等需求驟增,對原料采買積極性增加。預計下周塑編需求繼續(xù)好轉,建議產銷率上漲。 | ||
PP透明 | 本周透明料供應比例漲1.32%在3.40%,海外市場加征關稅政策持續(xù)發(fā)酵,影響抑制出口訂單,終端需求表現不及預期,抑制市場漲幅,建議產銷率維持穩(wěn)定。 | ||
PP中熔纖維 | 截至3月26日,中熔纖維供應比例漲1.97%在3.18%,終端新單增加有限,國內產能偏高情況下,行業(yè)競爭激勵,企業(yè)利潤偏低,企業(yè)原料多按需補貨為主,因此建議纖維料產銷率下降。 | ||
PP均聚注塑 | 截至3月26日,均聚注塑生產比例較上周漲0.75%在8.97%,下游開工陸續(xù)回升,然需求表現一般,建議產銷率下降。 |
綜合來看,當前“金三”旺季明顯,終端囤貨意愿尚可。加之正值春播時節(jié),作物種類豐富,化肥袋需求支撐強勁,且隨著天氣轉暖,建筑行業(yè)亦迎來施工旺季,大量新的項目啟動,水泥袋需求向好。故塑料企業(yè)采買原料積極性增加,膜企方面受到原料走勢不佳及需求方面影響,各膜企對于原料補貨意向平平 多維持正常運轉為主,整體需求略有好轉,而多數新裝置投產推遲疊加檢修高位,使得產能利用率低位運行,因此短線市場圍繞在7300-7500元/噸區(qū)間整理,市場未見明確強驅動。重點關注產能利用率走勢及需求端變化情況。